文/趣史录
近日,中国与印度在班公湖地区对峙整个冬天后终于脱离接触,23日印度工商部公布2020年贸易数据显示中国以777亿美元贸易额重新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,莫迪政府正准备推动45个中国投资项目的审核落地,种种变化表明中印关系严峻了数月之后终于重回正轨。
然而短短一年过去,中国与印度都已今非昔比。据英国经济学人预估,2020年印度可能有2亿人返贫,经济会跌出世界前五;印度卫生官员承认国内检测出240种变异毒株,而实际疫情远比报道更糟糕;
《日经新闻》刊文称,印度如果继续与中国对峙,不仅无法实现崛起,还可能将自己拖入贫困大国的窘境;自去年11月爆发的农民抗议活动久不平息;无论疫苗外交还是印太战略都尴尬不前……
莫迪率领之下的印度,已经与大国梦渐行渐远,正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。是被寄予厚望的莫迪“老仙”不灵了,还是混乱的国家影响了政治强人发挥?印度和莫迪谁绑架了谁?站在当下的时代节点,我们来数一数莫迪带着印度狂飙后带来的“后遗症”。
印度与莫迪,“大国梦”数年澎湃,一瞬坍塌
印度国土全球第七,耕地面积全球第二,军事排名全球第四,经济世界第五,人口超过13亿,仅次于中国,是个名副其实的体量大国,综合实力不俗。
但印度这个国家自身矛盾重重,种姓制度根深蒂固、各邦各自为政、产业结构不稳、没有统一文化、宗教冲突不断、财富分配严重不均、体制和社会松散,治理起来相当不容易。
2014年,莫迪凭借在古吉拉特邦做出的经济成绩和民族主义高票当选总理,开启了自己的政治宏图。这位三等种姓吠舍出身的强人结束了印度25年政治选举无法过半的动荡政治局面,也给一直渴望突破和发展的印度人带来了希望。
莫迪是个八面玲珑的改革派,上台后打出“印度梦”旗号,大刀阔斧推行内部改革。
废钞、税务、破产法、企业私有化、劳工政策、腐败政治、中央集权、公民身份等改革政策层出不穷,先后发动“印度制造”、“数字印度”、“清洁印度”等运动,以称霸南亚、赶超中国、实现大国梦为目标积极发展外交。
作为一个大国领导人,莫迪动作频繁且幅度超大,改革力度和速度都前所未有,算得上名副其实的“天降猛人”。
从其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来看,他深谙印度的困境所在,也为此做了巨大努力,执政前几年,他成功让印度经济增速回归到7%上下,在美俄中之间左右逢源,通过各种活动为印度打出了不小的国际存在感。
然而改革推行不彻底,社会根源矛盾没得到解决,2020年新冠疫情过后,印度经济崩塌,就业崩塌,产业漏洞毕现,民族主义转身成了民粹主义,社会矛盾鼎盛,外交角力中左右为难,各种社会问题加倍回潮,莫迪多年打下的良好局势毁于一旦。
强硬如他也曾在公开场合无奈表示:印度的大国梦破灭了。以政治家角度来看,印度这个国家的基础太差,毁掉了莫迪的大梦。从国家角度来看,莫迪太惶急,将印度带进了死胡同。印度与莫迪,在时代大局中互相碰撞出了内伤。
莫迪的经济计划与印度的产业困境
步入21世纪的最初十年,印度的GDP增速一直保持在7.4%左右,良好的形势滋养了整个国家的“大国野望”势头。2011年,印度媒体预测印度很快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,但之后印度的经济增速开始弱化。
2014年莫迪上台后为了改变印度困境陆续推行了各种改革,帮助印度恢复了7%以上的经济增速,一度成为西方世界彪炳的民主体制成功案例。
然而光鲜的数字并不能彻底改变印度的产业困境,2019年,印度GDP中农业占比25%,工业占比20%,服务业占比长期高于50%。
从工业比例来看处于工业革命前期,从服务业比例来看与发达国家相近,大量人口聚集在服务行业,对社会发展起基石作用的一二产业却相当薄弱,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天然畸形。
细扒每个产业,会发现更多不合理之处。印度没有推行过彻底的农业改革,土地私有,生产模式以家庭种植为主,机械化和产业化程度都很低,土地肥沃却产量不高,连保障本国粮食供给都有困难。
印度的工业门类参差不齐,最兴盛的是汽车、医药等产业,医药主要靠仿制药和出口原材料、中间材料,车企则主要是代工厂和组装公司,都不占产业上游。
印度的服务业最有代表性的是IT产业,主要承接低利的外包工作。旅游行业虽然提供着数千万岗位,接待的外国游客却有限,创造不了多少外汇。
这样的产业格局导致印度经济严重依赖内循环,创汇能力不高,因为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和商品,每次石油、美元有风吹草动,印度经济都要受不小波及。
为了扭转畸形的产业格局,莫迪上台后推出了企业私有化、发展基建、招揽外资、建立工业走廊等一系列政策,想通过基建带动工业发展。数年下来,印度成功引进了大量诸如小米、富士康等企业,可以说对制造业发展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。
然而印度的土地私有制、工会制度、工人低效、产业链不全、社会和政策不稳定、诚信度缺失都是企业发展的壁障,开建一条铁路就要磨蹭数年,基建发展有限,军工品牌仍然是“万国牌”,莫迪发展制造业的雄心推进缓慢。
新冠来袭后,第三产业损失惨重,大批制造业公司因新冠疫情停工减产,连原有的棉织品订单都流向了中国,印度经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,产业困境也暴露无遗。
口头上喊着抵制中国商品却无力自己生产,只能源源不断进口,军队从武器到御寒衣都需要去欧洲高价淘二手,看似光鲜的“印度制造”如此脆弱,一击就漏出斑驳残破的内里。2020年末,亚洲16国签署了RCEP,印度作为初始成员国却奇异退出了。
背后隐藏的是印度巨大的产业困境——印度的人工成本和效率比不过菲律宾、印尼、泰国,印度的科技比不过日韩、中国,印度的产业链结构、社会稳定性、政策连贯性都无法与中国竞争,加入RCEP印度也很难承接到产业,最可能的结局是成为倾销市场。
为了保护原本就脆弱的产业链,印度只能不搭这趟车,而可悲的是,错过这辆车,印度会被快速发展的东亚、南亚甩得更远,怎样选择都注定是输家。
据统计,2020年二三季度,印度的经济增幅分别为-23.9%、-7.5%,虽然第四季度会有所好转,但疫情未得到控制,技术性衰颓困境恐难以扭转,国家倒退十年二十年不是危言耸听。
西方国家自身陷入经济困境无暇他顾,能为印度提供的帮助有限,深知这点的莫迪近日扭转了对华态度,打算抓住中国这根救命稻草,但中印边境冲突、阻碍中国项目、封禁100多个APP项目等无理制裁都让中国投资者投鼠忌器,想修复破碎的信誉仅靠放松管制无法实现。
产业和经济弊病累累,政策反复无常,疫情上天,此时的印度如马蜂窝,谁也不敢轻易去捅,没有外力帮助,莫迪的“印度制造”口号终究只能停在口号上。
南亚霸主与外交困境
莫迪很有大国野心,上台后大打外交牌,在国际上搞佛教外交、瑜伽外交扩大文化影响力,推进东进西联政策,在南亚扩张主权和影响力,目标是成为南亚霸主,与中国平起平坐。这样的目标切合了印度民众渴望认同、彰显存在的心理需求,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。
然而数年过后,莫迪的各种外交政策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。私自将克什米尔、加勒万河谷划入自己境内恶化了对巴、对中关系,明显地扩张意图导致其与尼泊尔、斯里兰卡等邻国关系也不算融洽。在莫迪的领导之下,印度的南亚霸主没有做成,讨人嫌却坐实了。
近年来,莫迪活跃的国际外交搏了不少眼球,但印度在联合国反复跳脚要求成为常任理事国,依旧被五大常任理事国轮番一票否决;
加入美国印太计划,甘当反华急先锋,却无法从美国得到军事之外的足够利益;与日本、澳大利亚缔结了一些盟约,却对压制中国、自我发展作用不大。
可见莫迪的外交虽然“热闹”,但从本质上来看并不成功。
莫迪的一大政治理念是将印度对标中国,时不时吵嚷“追赶中国”、“超越中国”,方方面面与中国对比,但国力只允许他羡慕嫉妒恨。
美国围剿中国计划与莫迪野心一拍即合,印度可以从中博得各种支援,为此他积极加入美国印太战略,甘当反华急先锋,在国内疫情鼎沸的情况下在加勒万河谷挑起边境矛盾,大量增兵与中国对峙数月。
然而这场对峙促进了中国的军队锤炼,却让印度军队暴露了后勤物资配给、武器装备现求、战士不堪恶劣环境自杀等种种短板。
在中国向各国捐赠、援助疫苗的时候,印度竟然在自身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搞起了疫苗外交竞争,对内对外姿态都略显难看。莫迪对中国的态度给印度国内带来了奋进追赶的动力,但过于激进也使印度迷失了自我,难以接受失败,将自己攀比成了国际笑话。
印度虽然不富裕,但在军费上毫不吝啬,每年都拿出六七百亿美元搞现代化军事,但军工却没什么进步,武器依然严重依赖进口,俄罗斯和美国都是印度武器来源国。
之前,印度一直与俄国关系密切,加入美国印太计划后亲近了美国,却也得罪了俄国,导致俄国推迟了俄印会议,最近开始与巴基斯坦进行军售谈判。莫迪想左右逢源,却“联西”过了头,危害了既有的东方关系基础。
总是制造矛盾彰显存在、处处都要占便宜的印度,在外交政策方面虽然不能算失败,但也并不成功,树立的国家形象虽然与“大”和“强势”有关,却并不正面,没有大国气度、也没有与傲慢匹配的大国实力。
切实来讲,莫迪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占到了一块位置,但他给印度制造的困难并不比结下的盟友少。
民族主义与民粹困境
莫迪本人是个清廉的印度教徒,但他在古吉拉特邦担任部长时,当地曾爆发过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流血冲突,为此一直难以洗却煽动民粹的污点。
莫迪上台后又推行了反穆斯林法案,以宗教凝聚统治力,以民族主义来提振气势、发展经济,一直在助长民粹滋长。这对于印度这样一个混乱的国家,这种统治方式似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,但这条最快、最容易的路后遗症多多。
莫迪号召“印度制造”却未成功升级产业, 每年增加1200万就业、打造全球制造中心,大力发展互联网、电子医疗,打造100座智慧城市等夸海口的倡议和承诺都没有实现,“大国梦”被一场疫情冲得支离破碎,赶超中国目标变得遥不可及。
莫迪对民众许过的愿有太多没有实现,民众生活没有显著改善,令民族主义渐渐转向了偏激危险的民粹风潮。
莫迪将中国作为假想敌,整天赶超中国挂在嘴边,中印爆发冲突后,印度政府和媒体一再渲染自身的强势,将罪过推诿给中国,导致民众群情激奋,大喊抵制中国货,甚至上街打砸中国产品泄愤。印度的敌视对中国来说不痛不痒,却给印度自己留下诸多愤恨。
莫迪被视为拯救印度的革命家,一直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,但夸大的嘴炮和无法兑现的承诺堆在那里,也让“老仙”魔法一步步消失,整个社会越来越偏激。
2020年11月莫迪推行农业改革政策,想取消中间人制度,担忧市场竞争之下被碾压的农民不再信任莫迪,而选择走上街头游行,农机阻路、绝食静坐、卧轨要挟等方式层出不穷,闹到现在依然没有平息。
印度的宗教文化是修来生,民众不那么奋进。印度的上层垄断了宗教和商业,过着帝王般的生活,海量的底层人住着贫民窟,衣食难以为继却无人问津。印度没有统一文化,各邦政治不通,语言相异,整个社会互通成本高,运转效率低下。
印度的地区矛盾、宗教矛盾严峻,一边抢着克什米尔一边内部邦闹独立。印度腐败严峻,贪腐造假无孔不入,无从治理。印度男女不平等问题极度严峻,生产力得不到释放……
印度的民主政治并不民主,莫迪老仙也并不真仙,这位政治家靠民粹上台,却到底被民粹裹挟,只能一路疯狂下去,继续不切实际地许愿,外强中干地强硬,不能服软、不能回头,否则只能被愤怒的民意淹没,惨烈收场。
而印度这个国家,被印度的大国主义推到今时今日已经难以放下身段,只能继续靠狂傲着维持尊严。印度是一个被殖民者英国拼凑起来的国家,像一辆满身是病的老车,在莫迪的驾驶之下狂奔了几年,各个连接件都在嘎吱作响,有再次散架的风险。
印度这个国家绑架了莫迪,莫迪想带领它起飞,但他有心无力;莫迪绑架了印度,让印度在民粹的路上越走越远,想回头也不能了。印度,成也莫迪,败也莫迪。莫迪,成于印度,也正败于印度。
发布者:跨境市场人,关注微信公众号【跨境市场人】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kuamarketer.com/archives/445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