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 更多出海资讯,请复制链接到浏览器打开https://brandark.com/
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“报告”,获取跨境电商 、独立站等报告资料
在数十年前,我们 可能很难想象,一顶假发、一双袜子、一副手套这样的“小玩意儿”也能远赴大洋彼岸,成为海外千家万户的“掌中宝”。
迈入全球化时代,随着跨境电商在我国的深入发展,这样的场景却已经十分普遍,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是廉价和低质的代名词,即使是一顶假发,也能够卖爆全球,高价出海。
而在被誉为“全球假发之都”的许昌,更是有多达5000家假发工厂及企业,它们不仅是专注假发生产制作的全球先锋,更是品牌出海 的优秀代表。在这片成熟的产业带下,就孵化出了不少聚焦海外市场的品牌, 如瑞贝卡、UNice 等中国头部假发品牌。
品牌方舟注意到,在《BrandOS 2022年Q3出海品牌社媒影响力榜单》中,UNice在电子商务类出海品牌榜单中排名第二,仅次于快时尚巨头shein。且从全品类榜单来看,UNice位列33名,比3C跨境大卖安克创新还要靠前。
这个UNice究竟是什么来头,又为何能够从一众假发品牌中脱颖而出?
说到假发品牌UNice,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发源地——河南许昌。
虽然许昌仅是一个三线小城市,但这里却孕育出无数假发工厂和出海品牌。据了解,许昌是世界最大的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,全球每卖出10顶假发,就有6顶来自许昌,每年凭借假发能够达到超200亿的产值。
根据许昌市政府发布的数据,许昌现有发制品生产拥有3000多个产品种类,市场遍布120 个国家和地区。“十二五”期间出口总量年均超过20亿美元,占全国发制品出口总量的60%以上。
为何许昌的假发出海产业能够做到如此大的规模?这还得从海外市场对发制品的巨大需求说起。
Statista数据显示,全球假发市场(包括接发)在 2022年的市场规模约为 76.2 亿美元, 而到2026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32.8亿美元。
在欧美及非洲等地区,由于空气污染及环境因素,导致越来越多消费者面临脱发困扰,加上部分黑种人天生的发质问题,强烈的“秃头羞耻”及毛发刚需,带动了他们对假发的需求持续上涨。
相关数据显示,假发产品在欧、美、非等国家正以高达300%的增幅高速增长, 全球平均每2秒就能卖掉一顶“Made in China”假发。
而UNice的故事,也从这个假发大城开始。其创始人化云龙很早就开始在许昌的一家假发工厂工作,当时的工厂还是传统的加工模式,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品牌。因此,化云龙便创立了一家假发公司,并开启了B2B业务。
在做外贸的过程中,他发现海外对假发的需求高涨,且客单价和复购率都很高,于是随着国外个人用户数量的攀升,UNice逐渐转型为B2C,并成功入驻跨境电商平台及开通独立站。
品牌方舟也整理了UNice的基本信息,以供大家参考:
2014年,UNice成立美国加州海外子公司,提高了发货时效;
2015年,UNice筹建了2万平方的独立厂区,进一步扩大假发生产规模;
2018年至2020年,UNice先后在洛杉矶和纽约分别成立四家线下店,满足客户线上线下的双重体验。
2019年,UNice成立非洲实体销售部,进而扩大非洲市场。
一家从小县城起家的假发企业,却能够越做越大,立足国际,成为知名的出海品牌,UNice是怎么做到的?
对于UNice而言,真正的崛起之路是从它转型B2C开始的。
数年前,许昌的假发制造业虽然规模庞大,但多数工厂仍然以贴牌代工或OEM模式为主,企业也以传统外贸作为主打。随着跨境电商在我国的深入发展,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注意到中国制造的假发,建立品牌对企业形象及销量至关重要,彼时,UNice的品牌意识已经慢慢形成。
据了解,目前UNice早在2015年就建立了该品牌。在出海渠道上,UNice选择的是独立站与跨境电商平台并行的双轨模式。
一方面,通过品牌独立站直面消费者,搭建一个官方购买和沟通的渠道,节约营销成本;一方面,入驻跨境电商平台可以利用其巨大的客户流量,提高产品销量和知名度。而据品牌方舟观察,在这两方面,UNice都做出了一番成绩。
在亚马逊上,UNice的假发店铺排名不算靠前,但整体成绩还算可观。部分产品链接的销量和排名比较稳定,且达到中上水平。
而对独立站的布局,则更加凸显了UNice的智慧和布局策略。根据similarweb数据,UNice品牌官网的流量正在稳步提升中,2022年9月份,网站访问量为140万人次。
从受众方面来看,UNice的用户数量占比最大的是18-34岁年龄段, 且女性占比71.91%,可知该品牌主要面向年轻女性群体。
细观该网站,会发现其中还藏着品牌建设者的许多妙思。比如,点击网站首页,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佩戴着假发的黑人模特,并带有显眼的折扣信息,让消费者对品牌定位和优惠一目了然,更直接勾引起购买兴趣。
再比如,该网站十分重视内容营销, 不仅在产品页面有添加用户评论及教学视频,还建立了一个问答社区及blog专区。
下图页面有点类似电商平台的上的Q&A部分,用户可以对卖家发起提问,从售前到售后的问题,都可以收到品牌方详细的解答。
其次,UNice也在网站开通了一个假发社区,用于传播假发知识及毛发护理内容,在前几个热门帖子中,可以看到品牌分享的假发佩戴、头部护理、头发知识等常见问题和干货内容,如: 如何梳理人发假发和合成假发?头发受损及没有光泽的原因、如何避免发胶的副作用等。
在上述专区中,有关该品牌及其产品的相关细节一览无余,对用户的提问也是知无不言,这样的内容社群不仅营造出一个专业的品牌形象,也有利于网站的搜索优化和流量导入。
数据显示,unice.com的最大流量来源是搜索流量(46.17%),其次是直接流量(31.20%),未被充分利用的渠道是邮件营销。该品牌的热门关键词包括:unice hair、unice、honey blonde wig。
在产品端,UNice也在持续发力。 就在今年10月,它新推出了一款“空气假发”UNice Air Wig,旨在为用户提供最舒适透气的假发佩戴体验。
可拆卸、可调节的松紧带设计,方便调整假发帽的大小;
符合人体工程学的3D圆顶帽设计,有助于将假发固定在头上;
为何UNice能够名列出海品牌社媒影响力榜单的前茅?虽然这个品牌出海的时间并不算长,但它在社媒营销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和出色的成绩。
similarweb数据显示,UNice官网的社媒流量主要来源于Youtube、Instagram、Facebook 等平台。 值得注意的是,Youtube的流量占比(72.75%)较其他平台高出许多,显然,该平台是UNice外部营销的主阵地之一。
同时,在某招聘软件上,品牌方舟发现UNice目前在招多个与海外社媒营销及独立站相关的岗位,如Facebook广告优化师、YouTube 红人推广、独立站运营经理等,可见该品牌对社媒营销的重视。
据了解,目前UNice在多个海外社媒平台都建立了官方账号和视频频道,目前全网粉丝数量已过百万。在YouTube上, 该品牌的关注者已经达到34.5万 ;在Instagram上, 其粉丝已经超过150万, 庞大的粉丝群体让品牌的曝光、推广更加轻易。
据品牌方舟观察,在这些平台上,Unice更新的频率为一周2-3次,主要通过发布产品视频、假发试戴、头发护理等内容来吸引粉丝及购买。
此前,Unice策划了一场“分享你和Unice的美丽故事”的品牌活动,鼓励用户分享出自身的故事,并传达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“美丽、自信”等品牌理念,加深了与用户的联系并积累了一批种子粉丝。
此外,UNice还擅于利用红人营销来引流造势,让KOL的强大影响力为其带货。至今在诸多平台上,都能看到许多网红或者素材对UNice假发进行测评或者推荐的视频,且有不少播放量达到数十万甚至更高。
在以前,我们可能会认为假发品牌很难与用户产生关联,但UNice改变了这一刻板印象。它不但通过官方渠道为用户答疑解惑,也利用网红及素人用户来发品牌发声,并在社媒上发起各式各样的新玩法,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用心和专业,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。
作为中国头部假发出海品牌,UNice一直在前行的路上,未曾停歇。在消费市场加剧内卷的背景下,出海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产品、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,UNice也正是如此。
海关统计数据显示,近年我国发制品出口总额一直维持在30亿美元以上高位;北美、非洲仍是我国发制品前两大出口目的地,占我国发制品出口总额的 75%左右。
目前,除了河南许昌的假发规模庞大,山东青岛也假发产业带也发展的如火如荼,除了诸如瑞贝卡、UNice等领先假发品牌,还有大批假发企业正在蓄势出海。
未来,将会有更多“小城制造”的假发品牌走进海外的千家万户。
行业变革浪潮汹涌,企业出海迈向新征程
危与机四面埋伏下,中国品牌何以突围?
12月28日 ,品牌方舟在 深圳
邀您共赴品牌全球化盛宴
展望跨境出海不断向上的未来
如需深入交流品牌出海、DTC 、新消费市场等话题,请扫描下方二维码,加入【品牌出海交流群】,与行业资深人士一起踏浪出海。
国内DTC 品牌
海外DTC品牌
品牌市场观察
东南亚市场 | 瑜伽服饰赛道 | C-Beauty | 在线办公及VR | DTC明星品牌 | 韩国床垫市场 |韩国美妆出海 | 智能健身赛道 | 越南市场 | 潮玩品牌 | 国潮品牌 | 大码女装 | 预制菜 | 雪糕市场 | 宠物经济 | 露营经济 | 配饰赛道 | 男士泳装 | 智能清洁 | 懒人经济 | 便捷储能 | 母婴市场 | 非洲市场 | 日本美妆市场 | 口腔市场 | Z世代 | 日本市场 | 个护品牌 | E-Bike | 美瞳品牌 | 男性护肤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品牌方舟BrandArk
发布者:跨境市场人,关注微信公众号【跨境市场人】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kuamarketer.com/archives/17283.html